品牌首页 > 百科 > >在迅速变化的形势下怎样选购机床

在迅速变化的形势下怎样选购机床

    在迅速变化的形势下怎样选购机床

    全球经济复苏,我国也将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茶,新的市场机遇和挑战已迎面扑来。毫无疑问,新一轮的机床市场热即将到来,但会不会出现90年代初的那种过热,什么机床都好卖的情况呢?我想不会,因为用户的体制、管理和技术水平。在这10年的风风雨雨中已大有提高。当然面对市场的种种诱惑,一时出现些仿徨和差错也是难免的。所以未雨绸缪,提个醒,整理一下思路,也许有点帮助。

    入世后,国内市场就是世界市场,马上就要和那些跨国公司巨头较量,仍采用小米加步枪和人家的飞机大炮去对阵是不行的。人家有什么装备,我们亦要有,这点绝对正确。但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循序渐进,过大的跳跃,成功机率很低。而且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度上要有个区别。不少企业还要补规模、成本和质量发展阶段的课,有的还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此时若一步到位进口几台世界顶级最先进的设备,这几台先进机床与原有的众多老技术和装备并存,即使能解决车间里一些卡脖子的难活,但其在产品中起的增值作用比例小,对全局影响甚微,很难在合理的期限内收回投资成本。相反,它缺乏上下工序合理的衔接以及各种外围设备和环境的支撑,很难正常地发挥作用。例如高价进口了高速铣,可能就配不齐所需昂贵的刀具,或者切削材料的质地和相应的热处理工艺不理想,没有工件托板和机外预调,或者电网质量不太好,恒温车间的分层温度梯度大等。上述种种情况无疑是可以解决的,但就目前条件下很难做到。即使勉强做,也因为利用率过低,在经济上也不上算。这就是为什么进口的一些高档机床在国内不少企业中利用率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

    如果资金上充裕,全线进日高档机床,上述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80年代深圳一家企业一次进口全套当时最先进的制模设备,但由于管理、工艺和操作人员的配置跟不上而陷人困境,最后付出了很大代价和很长的时间才把全线开通。并不是没有接受培训,去的人也不少,但由于技术上跨度太大,国内外现实情况差距明显,人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还搞不太清楚,培训中基础没有打好。设备到位后,如何在国内实际情况下发挥它的效益,人家就不管你了,就要自己去闯,这一闯代价就大了。所以对国内技术改造仅仅是起步阶段的企业,对非常先进的设备和工艺还没有感性认识的时候,先采购一般或比较先进的机床为好。它除了解决企业中关键加工难点外,相对较容易培训人才,使车间的技术水平上一个层次。准备好条件,有朝一日能使用上世界第一流的机床。

    中央一直强调我们要引进实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就是提醒我们对我国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状况应有自知之明,大多数国际市场的高档机是为最先进的工业国家开发的。此外,今天用同一种型号机床去适应全球市场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的市场的需要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中国的机床市场还不太大,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外厂商专门为中国用户开发过一种产品,而是要中国用户去迁就它们,按它们的规矩做,这明显是不合理的,是应该改变的。当然,中国的清况太复杂,要让外国企业为中国用户专门开发机床产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以肯定,未来中国高档机床市场的巨大吸引力,现有状况一定会改变。所以中国用户应该耐心等一等。

    谈到实用先进的机床,用户选择的范围就宽多了。在国际市场上,此类机床叫做标准通用型机,由于市场覆盖面大,批量生产在性能价格上有相当大的优势。即使是实用先进,在性能上档次的差别亦十分明显。但有些生产厂为了商业利润的需要,有意将其标准型机的性能向高档机上靠,扩大其应用面。而中国用户采购1~2台先进机床实在不容易,总希望它能解决更多的加工难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况下,容易轻信上述的广告宣传。

    实际上标准型机既然要成为加工之中坚、有广阔的应用,它必然由一系列各具特色、适合不同应用场合需要的机型组成,这样才会有生产型机的优势。应该说对性能有严格界定,是该类机床成熟的一种体现。那种似乎是无所不能的,一定是大力丸一类的东西,是不可轻信的。所以,在选购标准型机的时候,需要有更细微的分析和判断,实事求是地选择性能指标,其操作难度甚至比选购高档机更大。

    在采购中,为避免暗箱操作普遍采用了招标方式,用一系列菜单式的性能指标作杠杠,既要体现用户的采购意向,又要界定投标商产品的档次,最后在通过的机型中最低价中标。但在这样的运作中,用户反映中标的机床往往是中等水平,看来性能较全,但没有特色。原因很清楚,上述招标操作过于简单,用菜单式的性能指标不可能完全界定一台机床的档次,判断某种性能有无似乎容易,但判定其真伪、成熟程度就有相当大的难度。现在技术垄断和价格垄断一样做不到,专利权只不过是一种缓冲剂,使领先者在时间上取得一点主动,而绕过专利的办法有的是。所以只要有一家推出一项新功能,要不了多久,就会跟进一大批,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宣传的功效则大同小异。所以李鬼打败李遴的事时有发生。同样,对用户极其重要的选购因素:品牌、工序能力系数、使用寿命、服务质量都不可量化或难以考核。这样写标书的难度大大增加,既不能过细,使投标者望而却步,以致只有一二家投标,无法开标;又不能太笼统,在最低价中标的原则下,让用户接受其不满意的机床。这几年来用户煞费苦心,在标书的字里行间做文章。例如:在采购中提出机床必需采用三点支承。这的确是衡量机床档次一种很微妙的杠杠。因为三点支承的机床的最终几个微米的精度必须在加工装配中保证,用户不必为它准备刚性十足的地基,甚至可能安装在楼板上。而五点以上支承的机床的最终精度可以由高级技师微调地脚螺钉来达到,生产厂省事了,但用户必需准备好结实的地基,当然上楼是不可能了。而且这种微调地脚螺钉的功夫一般使用厂是不容易掌握的,周期性的调整也实在烦人。有创见的标书今后一定还会见到,说明在招标活动中用户的水平会不断提高。但若能用标底价中标的方式,似乎更能体现用户的意向和需要,弥补某些不可量化指标的缺陷,从而杜绝种种“玩标”的不良现象。

    现在种种先进的机床技术信息通过各种渠道铺天盖地而来,但总是包含着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把一些还在探索中的技术说成是铁定的事实,把一些在发达工业国家还是少数大企业的行为,说成是普遍的现实。较为典型的是,夸大高速硬铣削的作用,说可以淘汰电加工,是不需要抛光的“一次过”技术。但800元/h的运行费用,在中大型模具上用小直径铣刀及0.1mm行距精铣,所花费时间及费用和抛光相比根本是不合理的。在深窄和微细型腔加工上也不可能代替电加工,更不用说加工硬质合金了。更有甚者,大肆渲染机床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神奇功效—操作者只要下达简单的指令,无需操作,也不要监控和干涉,机床就可以处理一切,稳产高产,好象操作者已成为旁观者,无需专业知识,只要几小时在机培训就可胜任一切加工难题。这种宣传的目的无非是把用户的注意力吸引到新开发的代价不菲的新技术上来。当然愿与生产厂共同冒风险的用户是有的,只要它们具备足够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就可以了。但结合我国国情。在现阶段就把高速加工、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列为采购方向就不太合适了。

    不少用户被高科技、新技术的宣传吸引而失去方向,在确定机床基本性能时往往很少考虑该机床和上下工序之关联。其实任何用户购置一台机床,都是在为自己的生产体系中寻找一个最佳砌块,应从整体的高度来选择机床的性能,它具有的功能能满足承上启下生产之要求就够了。

    任何冗余的功能都是一种浪费。

    我们还处于发展阶段,打基础阶段。我国劳动生产力成本低,人力资源充足,我们现在需要最多的应该是有限自动化、基本性能好且稳定可靠的机床。而且这些年来多在进行体制改革,设备更新上缺口较大。在有限资金的运作下,进口只能是一小部分,量大面广的还是要在国产产品中选择。在20年改革开放中引进大量先进技术武装的中国机床工业,在市场机制的磨炼下已今非昔比。若用户还是摆脱不了国产机毛病多,不可靠的阴影,可以采取交钥匙方式订货,售前做工艺设计,售后随机提供夹具、刀具以及编程、人员培训、现场陪练等服务,直到按图纸验收全部合格,生产节拍达到要求,用户能稳定生产。一纸合同,全程服务,一步一个考验,没有一点底气的制造厂是不敢签这样的合同的,就是外商也得出身汗。这种做法,只要指标定得合理,好操作,用户可以得到生产厂最大的支持,风险度可降到最低。

    在当前形势下以采购实用的标准型机为好。但有些行业,例如模具制造,它的发展方向是小而专,只需配上几台关键设备就可以形成企业的特色,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且这些年来也培养了一大批能驾驭高档机床的能手,在工序衔接技术支撑上已实现社会化,只要融资得法,应最有条件领先其它机械制造业接受高档机床。

    环球小编收集到床垫相关的品牌排行,前十名分别是:美得丽,穗宝,舒达,吉斯JISI,伊曼豪斯,爱巢,蕾丝,皖宝,星港,晚安,榜单定期更新,记得关注喔,如果想查看更多《在迅速变化的形势下怎样选购机床》相关的文章,可以留意右侧的推送。